阿里巴巴來了》阿里巴巴專利強勢登台,七成電商人員不知道

1

從2013年阿里巴巴在我國積極布局專利開始,到2016年1月11日這一天,這個中國互聯網巨人已經在台灣成功獲准了100件發明專利,申請專利數量則來到了500多件(編按:這樣的數字堪稱專利壓境?簡單說個數字比較,本土電商業者-網路家庭的專利數加起來不過40來件)。

 

電商產業重要的一天,阿里巴巴獲准百件發明專利

但是這樣的消息並沒有在台灣的電商圈興起太大的波瀾!關注(有警覺)的人數「感覺」不如專利從業人員來得高。但感覺終究是感覺而已,實際情況到底如何?抱著想了解大家對這則消息有何反應的心情,2016年1月11日那天,智由博集於文章發出的同時,同步進行了極簡要版的問卷調查(極簡要版?因為只有5題)。

 

等了7天,至2015年1月18日為止,雖共回收了73份問券,但為了著重於電子商務領域的評估,我們將並非從事電子商務領域相關工作的問卷予以刪除,故而有效問卷共計44份。雖然樣本數不算很多,但是仍然可看出一些端倪。(註:本問卷非正式問卷,其所統計出的數據僅供參考用)

 

高達七成的電商從業人員,不知道阿里巴巴取得百件發明專利

在44位電子商務從業人員的有效問卷當中,在問卷調查前,僅有27%的人表示對此事知情,另外有73%的人表示不清楚這樣的新聞。從比例上可發現電子商務領域的從業人員,對『專利』的關注程度連一半都沒有。這表示智由博集從2014年2月起進行『阿里巴巴來了』專題,開始傳遞阿里巴巴在台申請專利的消息,似乎沒有得到太大的作用(看來得更努力推廣才行)。

 

但若更深一層去思考,其實可挖掘出台灣智慧財產權環境有著『重電子、電機,輕資、通訊』的現象。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特性,傳統科技廠商被廣為重視,其所帶來的智慧財產權營收也較為明顯(攤開台灣專利前十大申請人來看,幾乎都是科技廠商),故而相關的人員配置、智財知識常以該產業為優先選擇。

 

 1
(數據圖表由智由博集統計與製作)

 

僅有兩成電商業者,有設置智財人員

畢竟企業營運中的關鍵成功因素很多,對於專利資訊是否時時刻刻關注,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企業的管理階層人員日理萬機,不大可能事事暸若指掌,但有時靠著外部顧問角色或是內部專責人員其實可以彌補這個缺憾,因此我們透過詢問電商從業人員有關公司對於智慧財產權的管理制度情形,來了解台灣電商業者的智財管理現況。

 

 2
(數據圖表由智由博集統計與製作)

 

首先,約有23%的電商業者是依靠外部事務所來提供智慧財產權的相關規劃與諮詢,另外,有20%的業者是在內部聘請專責人員來處理。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也曾在2015年,針對上市上櫃公司進行了一項『企業智財管理現況與需求調查』,該調查指出約有80%的企業有設置智財人員。兩個數字比較之下,馬上可以看出落差。

 

12666462_10206283972561498_2071990411_n
(數據圖表源自資策會科法所創意智財中心 劉得正專案經理,於2015臺灣智慧財產發展環境論壇之簡報資料)

 

除此之外,更有將近四成的業者對於專利是還在猶豫的,甚至有18%的人表示專利對於公司並無幫助,所以根本不考慮。至於背後的原因,就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或質性訪談來加以支持。

 

積極派的電商從業人員,表示將更加強專利佈局

那些43%有著內部專責人員或依靠外部事務所來對專利進行規劃的人員,我們把它稱為『積極派』。這些積極派中,知道阿里巴巴在台取得百件發明專利的比例顯然較高,而且將近九成都已經有申請專利的經驗,更有高達八成的人員表示在知道這個消息後決定加強專利的規劃。

 

阿里巴巴大量核准和申請專利,對電商業者的風險?

時常關注專利新聞或是對專利有基礎認識的人應該都知道,專利的要件相當嚴格,一不小心就會因為不具備進步性或新穎性而無效。一般來說,面對專利訴訟的基本流程是(這邊不是指被律師信恐嚇的狀況,而是真的進到法院以後),先抗辯我的產品沒有侵犯該專利權。如果真的被認定為侵權的風險大,便會開始爭執專利有效性的問題,因為一旦拿來訴訟的專利權其實應該是無效的,自然也不再需要負有侵權責任。換句話說,只要找出專利的瑕疵,就有機會讓原告擁有的專利變成一張廢紙,之前繳的維護費全部丟到水裡。

 

雖然被告有這樣的因應策略,但是挾著大量專利之競爭對手所形成的風險在於,往往還不到可以讓對方的專利變廢紙前,自身公司已經付出一堆訴訟費用和經歷繁雜的訴訟流程,這對於起飛中的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訴訟費用也可能讓現金流變得相當吃緊(在台灣許多律師,都是先收錢才辦事的)。

 

也許你會說:「被告公司若真的輸了,頂多付賠償費用和訴訟費用就好了!」這簡直大錯特錯,別忘了,你之後恐得繼續賠上其他專利的授權費用。而且,輸得不是一時半會那些錢,而可能是長期耕耘的市場。

 

(本文作者為 Wanda,並經 馬克斯 編輯)
(Cover photo credit:Jacob Davis@flickr CC BY-NC-ND 2.0)

這篇文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轉發!

Abou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