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跨界新創:陳政大專利師的斜槓人生

1

不一樣的法律人系列強勢回歸!

 斜槓」是一個新概念,意味著英文中的「Slash」— — 概念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nher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意旨越來越多人不再滿足「單一職涯」,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好萊塢演員班·艾佛列克,導演/演員/編劇

於是乎,「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次我們特別邀請到:登上國際知名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智慧助理Safey」的共同創辦人、同時身兼深厚專利實務經驗 — —「陳政大專利師」與我們分享跨界創業與專利法律的心路歷程!


文章正式開始之前,先來看段影片吧!


  • 當智慧助理Safey在傳統冰箱:保鮮小助手

除了會偵測環境,釋放臭氧驅除冰箱異味、有效延長並保持食物鮮度之外,智慧小助手Safey也可以搜集冰箱內食品資訊,提醒使用者存放太久、超過保鮮期的存貨,進一步的做一鍵式的購買選項。

舉個例子:比如說使用者很愛喝冷泡茶,當冰箱只剩下最後一瓶時,智慧小助手Safey會提醒補貨,採取一鍵式訂貨並配送到府,用戶就不需要再額外採購。

根據使用者體驗流程的脈絡順藤摸瓜 做出一條龍的電商銷售模式

聰明的智慧助理Safey在瞭解用戶的喜好採購項目後,甚至可以跟便利商店業者合作,將便利商店的即期品活動上傳雲端,把促銷資訊主動推播給有興趣的潛在客戶,完全顛覆了以往消費者需要實際踏入便利商店中方才得知驚喜。

這樣的商業模式,對於便利商店而言,可以快速出清呆滯庫存,並可掌握在其有效商圈範圍內消費者的喜好,進一步做好存貨管理;消費者也能以優惠價格取得喜好的食物,創造互利共生的雙向機制。


  • 當智慧助理Safey在書房及車上:產品定位-考試神器的創意發想

原先為了冰箱保鮮需求設計的「活性氧釋出功能」,在投資補習班的業師建議下,轉換場景到了考生的書房!

需要腦袋思路清晰的考生,當Safey一偵測到精神不濟、專注力不佳,就會自動釋出活性氧提振精神。由於冰箱不見得是每個人的必備家電,無法打入外食租房族的市場中,但以同樣的功能轉換情境,將不見得必要存在的彈性需求,對於急需高度專注力的現代人來說,創造了更不可或缺的剛性需求,獲得市場熱烈的反映回饋。


  • 當智慧助理Safey在會議室:強打「即時會議紀錄」功能

當使用者位於會議場景,這時「智慧助手Safey」可以預先儲存簡報將文字投放螢幕,並及時地誦讀出來,作為會議的開場白,或者可以作為會議串場的小助手,與簡報人員一搭一唱,讓簡報更為生動、活潑

當「臉部辨識」遇上「語音備忘錄」:會議記錄好幫手!

「智慧助手Safey」也可以是聰明的會議神器。自動錄音紀錄會議內容並同步轉為文字稿,以臉部辨識技術確認與會人員身份,在會議結束後,經由AI整理出重點與結論,讓相關人員收到即時而完整的會議紀錄。

從原先的冰箱除味功能到會議紀錄,團隊一直修正、改變。不斷從測試中優化產品,並從不斷的討論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當疑問產生,團隊就思考解決模式去賦予「智慧助理Safey」新功能也相應的優化設計,有提問就有相應的修正空間,比如:將Safey放在冰箱中可以看得到全景嗎?如果用塑膠袋包裝食物「智慧助手Safey」辨識的出來嗎?「智慧助理Safey」的攝影機雙眼可以拍到幾近180度全景,而透過AI人工智慧辨識冰箱內的飲料辨識率極高。

 

為了瞭解智慧冰箱的消費者需求 光產品市調就進行了三個月之久

從生活周邊親朋好友的家庭觀察,並收到超乎預期的使用者反饋:包括租房族的冰箱不存放食物,反而存放碗筷,理由是為確保蟑螂不會接觸到食器,確保衛生等。因此,消費者的行為與需求,常常會與個人化的經驗有大大的不同,所以市場調查是非常重要的。

 

產品市場規劃 :

就冰箱內部食品包裝 「智慧助手Safey」如何聰明的因地制宜?

因應使用者習慣不同的艱鉅挑戰,例如:光是同個國家,美國東、西部冰箱設計就大有不同;而就採買的消費者習性而言,歐美消費者習慣週末到批發賣場補齊一週所需的食材,與亞洲人就近採買的消費習慣不盡相同,如何克服東西地域上的差異,更是一大挑戰。

 

孵化「智能助理Safey」 的台大EiMBA團隊:

就讀台大EiMBA(創新創業MBA)的契機 — —

從事專利相關工作,陳政大常接觸到創業團隊的新發明或是嶄新商業模式,在諮詢服務的流程中,發明人或新創團隊也會詢問其他創業相關問題,比如說:募資團隊營運模式、股權稅務問題。

除了協助團隊專利智財佈局外,陳政大專利師同時開始思考如何為新創團隊做產品價值評估,增加與VC(Venture Capital;常稱為「創業投資」,簡稱「創投」)談判的籌碼。

對於一個從事智財跨足新創圈學習的角色而言(過往的認知都是新創圈遇上法律問題請教智財從業人員),身為第一屆台大EiMBA的學員,陳政大藉由創業專案的實務操作,漸進式的汲取資源,從頭到尾手把手的操作創業項目,一起遭遇創業團隊面臨的問題;反過來在做專利服務,發明人在講解創業項目時,比較能換位思考,瞭解創業維艱,更能設身處地的為事務所的客戶著想。


對於創業團隊來說最必要的元素 — — 「人」!

很多創投在初期投資環節看中的,其實不見得是產品、想法服務,反而是「團隊組成」。

新創團隊草創期的產品及商業模式其實都是不成熟的,沒有人知道究竟會不會成功,但是團隊的人只要是成熟的、有經驗的人,創業風險就會大幅下降。

陳政大專利師與我們分享:在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就是 — — 一開始是否能找到對的人一起創業。早期創投看重的不是在商業模式,而是團隊組成是對的人,最重要的是價值觀與信念上是不是一致的性格上是否契合、能力是否可以互補,聊一聊彼此的理念,對未來目標、產品商業模式的想法,對於團隊能力的分工、資源的分配,獲利後金錢要如何分潤運用,甚至包括政治宗教生活與價值觀都需要深入瞭解。

 

工作模式:傳統事務所 V.S. 新創團隊

傳統事務所業務性質不外乎就是專利申請、申覆答辯或延伸至專利佈局、專利預警,圍繞著『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業務。對於智權事務所的重點項目來說,有兩個核心業務:業務拓展、人才養成。客戶及事務所所需具備能力的系統已經行之有年,非常清楚明確。

但對於創業者而言,沒有什麼事情是清楚明確的,工作模式可說『唯一不變的是:一直都在變動』,如此才能隨時激盪出新火花、新想法,讓未來更充滿想像。

 

從法律人角度怎麼看新創產業?或從新創角度看法律產業?

多體驗不同領域拓展視野,很多新創產業提供的新興服務或科技技術都是踩在法律的界線之外,像是Uber、Airbnb,與法律人固有「不可挑戰法律」的思維是相違背的,因而創造出龐大的商機。然而,許多法律規範常是需要被正確理解並使用的,新創團隊如果誤解法律條文,只會創造更多風險。

 

採訪後記 -陳政大:「看似無用的經驗,常會成為某個時間點最需要的能力。」

就讀台北工專機械科的時期,陳政大形容那是「最無趣的日子」。

而那些從前認為「最無趣的日子」所累積起的紮實硬底,竟是陳政大專利師步入專利界的途徑。轉換過許多領域,從工專機械科、大學就讀行銷流通管理系、碩士讀工業工程、知識產權法,到這次「智慧助理Safey」創業項目,就是陳政大自理工、行銷商管、專利智財,跨領域修煉出的產物。

陳政大專利師也鼓勵就讀法律系的學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想做什麼事就放手挑戰,讓科系變成職涯跳板而不是被領域的框架所限制。」

 

文末感謝陳政大專利師慷慨與我們分享創業經歷與產業的眉眉角角!

Photo Credit:Safey

這篇文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轉發!

About Author

信奉開放與分享的哲學,持續關注IP Law/Fashion Law/LegalTech/Startups 領域,期許自己成爲不一樣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