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alTech搶走律師工作?賣鬧啊!讓我們看看LegalTech公司都在做甚麼…

0

CoverPhotoCredit: CC0

2000年,網路開始發達的時候,那時人們認為網路會像原子彈一樣,砰的一下就顛覆一切人類的商業行為。從資訊的傳達到交易,所有的事情都會在網路上進行。
然後,網路的發展歷經了一場泡沫,我們才知道到,很多事情只有網路還是不足夠。光是網路金流和信託的困境,就讓網路交易的崛起比起網路樂觀主義者的預期延後了將近10年。
當然網路最終是改變了世界,這個過程也比人類歷史上所有大幅度的商業改變都來的迅速,但如果我們回到2000年來看,可能仍然會覺得這樣的發展速度緩慢而漸進的出乎預期。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名言:「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只能走在改變的最前面。」對於產業的發展和迭代或許是一個更好的觀察方向。

媒體報導LegalTech搶走律師工作,應該怎麼看?

所以,無論多少人在說LegalTech (或是商業週刊說的LawTech)會取代律師,搶走律師工作。這樣的未來是否會實現,我們不如捲起袖子,實地來看看現在的LegalTech公司都在做些甚麼,造成甚麼樣的改變,比起盲目預測未來可能更有參考價值。

攤開CodeX的LegalTech分類,可以發現在7百多間LegalTech公司,可以略分成九個類別,其中和律師比較相關的,則是這下面六種:

 1. 文件自動化 (document automation) 

文件自動化最早是和網路一起蓬勃發展的,想想看,如果你需要找律師撰擬一份股份回購契約,要花多少錢。因此許多律師就透過網路來販賣『契約範本』,透過低廉的標準化服務創造更大的價值。
Net Lawman這個模板下載網站,至今每個月仍吸引超過6萬人在上面購買自己需要的契約範本。在上面,一份股份回購契約只需要花你36歐元。
隨著科技進展,文件自動化越來越友善,美國最大的文件自動化網站Legal Zoom,在上面提供了公司設立登記、遺囑信託以及商標申請的自動化服務。目前市值已經超過2億美金。
在上面你可以依照網站的指示,逐步輸入必要的資訊,最後完成所需要的文件。同樣的工作,比起尋求專業人士,例如律師的協助,價格會便宜許多。
提供同樣的服務還有例如LegalZoom的競爭者Rocket Lawyer,目前也取得了4,300萬美金的投資。
香港也有著名的Dragon Law,專門為新創公司提供法律文件和文件管理系統。而台灣的Law4TW,也是文件自動化的拓荒者,提供了多種契約及存證信函的產生。
目前文件自動化的服務,也因應聊天機器人的普及而更多元發展,台灣媒體曾大肆報導的DoNotPay,目前則是提供了一個ChotBot平台,讓不黯程式的人只要設計好問答集(決策樹),就可以產生自己的法律聊天機器人,號稱目前已經搜集了超過1,000隻的法律聊天機器人。只是實際測試我們還沒發現特別令人驚艷之處。 

 2. 市集 (marketplace) 

Marketplace種類的服務在中國比較廣泛被稱為O2O(online to offline),也就是俗稱的媒合服務。
我們可以用律師界的Uber或Airbnb來理解,這些網站提供了一個媒合律師/需要法律服務的民眾的媒合平台,讓民眾可以更快的找到適合的律師。
美國的AVVO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務,目前已經得到超過1.2億美金的投資。而日本的弁護士ドットコム更是已經在2015年就IPO,目前市值超過300億日圓。
中國據說有超過100個類似的服務,不過比較有代表性的應該是騰訊有投資的贏了網,以及以搜尋起家,透過聊天機器人法小淘切入媒合市場的無訟。而無訟目前也已經取得1.2億人民幣的投資。
比較可惜的是台灣目前並不允許這樣的服務,受限於律師倫理規範第12條,律師不得支付介紹人報酬,以及律師公會全聯會的解釋下,律師們並不被允許加入媒合平台。
早在2000年台灣就曾經出現過類似媒合平台的法易通,然而在2010年律師公會的禁止下,法易通面臨結束的命運。而在2013年成立的評律網也曾嘗試往這個方向發展,但沒有獲得律師公會的支持,最終評律網的核心成員紛紛前往中國,並在中國的LegalTech公司擔任主要角色。
因此目前台灣並沒有類似的服務。

 3. 業務管理 (practice managment) 

管理系統不管在任何領域都是一個強需求,當然律師也不例外。
美國代表性的服務是律師用的管理系統Clio和事務所的雲端資料心中FirmEX,Clio目前已經取得超過2,400萬美金的投資。這是一個律師可以用來管理案件、庭期、文件甚至是帳單的雲端平台,提供了容易理解以及友善的操作介面,讓律師可以方便管理自己的案件。
另一種管理則是屬於律師個人的知識管理,新加坡的Intelllex則提供了一個律師專屬的working space,結合了案件的搜尋與管理服務,讓律師能更容易取得及累積自己需要的知識。
Lawsnote在過去一年中訪談了超過200位律師,發現案件管理系統確實是一個強需求。而目前除了少數有規模的事務所有建立自己的ERP系統外,大多數律師仍是以google提供的整合服務來完成現有的工作。

 4. 法律搜尋 (Legal Research)
法律搜尋在律師的工作流程中佔了大約25-30%的工作時間,對於律師而言,時常必須進行大量的案件、法規以及各種行政規範的搜尋。
在過去的20-30年間,大多數國家的法律搜尋服務都是由幾個大玩家所寡占,例如Westlaw、LexisNexis,日本的D1-Law、德國的Beck Online或是台灣的法源。
但在2016年開始市場產生了一些變動,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美國的Ross IntellgenceJudicata是主要的挑戰者,前者剛取得了870萬美金的A輪融資,後者則有包含矽谷知名創業家Peter Thiel的780萬美金投資。兩家公司都提供了透過自然語言來搜尋的服務,並且能隨著使用者的使用而更加的精準。
CaseText則是另一種應用的典範,除了本來提供的用文件找相似案件的CARA,最近還推出了推送相關案件的服務push relevant brief的主動推送服務。至今也取得了1,900萬美金的融資。
中國在2016年開放判決書之後,判決查詢系統便如雨後春筍般,代表性的服務當然屬無訟,其他如理脈openlaw都是。至於老牌的北大法寶就無須多言了。
台灣在過去20年間,法學搜尋一直是由法源所獨佔,但上線僅1年的Lawsnote的法學搜尋量已經超過法源了,我們相信法學搜尋在技術層面上應該是有許多改善的空間,有賴科技進展來克服。

 5. 電子發現 (eDiscovery)
eDiscovery是英美法獨有的訴訟流程,也是目前發展最成熟的一塊LegalTech領域。
在Discovery程序中,由於律師必須閱讀大量的資料(平均約100G的電子檔,相當於1,000萬筆判決書)來判斷什麼資料與本案有關,進而提出到法院的訴訟程序中,因此透過人工智慧技術,系統可以很快地為律師分類與本案有關的資料,提供給律師確認。
代表性的服務是最近改名為Relativity的Kcura,這家被投資超過1.25億美金的公司目前是eDiscovery的代表廠商。
除了普通法系國家外,主要工業國家如日本,也都有專為當地提供eDiscovery的服務公司,讓大陸法系國家的企業在美國參與訴訟時,能使用它們的服務。

 6. 分析 (analytic) 

分析服務牽涉到的範疇比較廣,主要基於分析法律文件產出的服務,例如分析契約並且提供審閱建議的Lawgeex,快速審約的eBreviaLegalSifter
除了契約外,理脈則是提供了判決的分析服務,使用者可以搜尋到一個企業過去發生的訴訟、勝敗率、賠償金額等等的資訊。台灣剛launch的ELSA則是提供了離婚相關的分析資料,並且結合聊天機器人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以上我們大概看完了LegalTech公司的介紹,至於商周說的lawtech接棒fintech 搶走三萬律師工作,究竟是會真實發生還是危言聳聽,就請您來自己判斷了。

 

責任編輯:Leona

這篇文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轉發!

About Author

熱愛科技的法律人,喜歡啤酒、喜劇和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