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男孩:資訊自由鬥士Aaron Swartz

0

Aaron Swartz是一名工程師、社運分子、企業家、社群領袖、維基百科人等多重身分。他在2013年因為電腦濫用、詐欺法案(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而遭到不公平的起訴,也因此自殺了。Aaron許多的想法被仔細的收錄在《改變世界的男孩》一書中,本書中敘述了Aaron從青少年到成年過程中思想的蛻變,內容廣泛精彩,包含了著作權、隱私權、政治、音樂等。2016年1月11日是Aaron逝世三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用Aaron所說過的一些字句來緬懷他精彩的人生。

 

Aaron的人生理念有個很強烈的主張:

科技不該只是屬於技術人員,科技可以且應該嘉惠所有的人。

 

他在創用CC(創作者挑選出最合適自己作品的授權條款,透過簡易的方式自行標示於其作品上,將作品釋出給大眾使用)、RSS(訊息來源格式規範,用以經常發布更新資料的網站)以及RDF(主要是對網際網路上的資源作資訊與狀態的呈現,而它特別適合來表示詮釋資料)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這些都是為了讓資訊的取得與流傳變得更方便。

 

網路世界的精彩內容絕大部分是由網友們共同創造的

在書中也記載幾則Aaron在2006年競選維基百科董事時(編按:並未當選)的貼文,他認為對維基百科貢獻最大的並不是維基百科內部的編輯們,而是來自外部廣大的網友們所提供的資訊,他的判斷並不是依據每項百科的編輯次數,而是觀察對於最終版本的百科提供最實質貢獻的編輯者是誰,而往往這些人都是各領域的外部專家。

 

一則百科內容的呈現是由許許多多人的貢獻產生的

當外部編輯者們將資訊添加到百科時,內部的編輯將所有外部提供的資訊做一些排版、整理或者分類,就結果上來看,內部的編輯處理了最大量的資料而被認為做出了最主要的貢獻,但是其實內容完全是來自外部的編輯者。 

撰寫百科是一件大工程,光是主題就無邊無際的廣泛,要編輯這麼多的資訊固然非常的困難,然而將所有主題相關的背景資訊蒐集那才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每個人基於不同的理由都會對某些議題有一些特別了解的資訊,有些人基於分享的心情寫下幾則資訊提供給維基百科,與此同時,有一些少部分的人熟悉維基百科的政策、語法,成為維基百科內部的主要編輯,花時間把所有人的貢獻編輯發布呈現給群眾。 

3835494997_edc2e1dc12_b(Photo credit:Sage Ross@flickr CC BY-SA 2.0)

 

Aaron也提到應該做的事是如何優化維基百科,使更多的專家為其貢獻,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少部分維基百科的內部成員。

 

在Aaron的一篇文章《Release Late, Release Rarely》中,他提到了網路資訊的發布,對不特定的群眾及對於具有相同技術背景的族群是不同的,而應該採取不同的態度。

 

當你在咖啡廳把資訊展示給朋友、專家、甚至是隨機的路人不會發生甚麼問題,你的朋友可能會給你情感上的支持,減輕你的壓力;專家們會在你的錯誤資訊公諸於世被發現前指正你,隨機的路人可能會提出與未來大眾相同的抱怨,並且告訴你為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盡快發布、時常發布」適用於開源(Open source)的領域,因為你是對於一個封閉的內部社群發訊,工程師們不介意雜亂未經編輯的資訊,他們熟悉該如何使用這些程式語言,並且能解讀出你的想法,甚至可以幫助你完成。 

但對於大眾並非是如此,因此你需要謹慎的「延遲發布、減少發布」。

只是給人們資訊是不夠的

Aaron一生中堅信要讓所有的人從資訊中獲得助益,導致他選擇自殺的那場訴訟,就是因為他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形下大量下載MIT(麻省理工)的學術資源。

 

網路資源開放運動所努力奮鬥的目標並不是要求著作人放棄著作權,而是確保它們的著作流通於網路世界,使所有的人都可以從中獲益。

 

現在取得知識的代價太高了

強制學者付費以閱讀同事們的著作?掃描全世界的圖書館資源但僅供GOOGLE的會員使用?提供最好的學術資源給一流的大學,那第三勢力國家的大學呢?我不能接受這些可恥的作法。 

許多人同意我的看法,但他們也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事,有許多專門管理著作權的公司,人們必須付費經過他們授權才可以使用這些資源,才符合法律的規範,我們沒有任何立場阻止他們。 

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反抗! 

那些擁有知識資源的學生、學者、專家們,你們是一群幸運的被賦予特權的人,你所享受的知識饗宴,是許多人無從體驗的。你可以選擇不要把這些特權獨自享用,在道德上更是不能這麼做。 

你有責任將這知識分享給世界! 

而光是給予資訊仍是不夠的,除非創造一個管道可以讓人們做些甚麼,否則大眾仍然麻木,把你的想法告訴國會議員、報紙投書、關心政治,用選票改變未來。

8377387022_e65847b7dc_z(Photo credit:MariaJesusV@flickr CC BY 2.0)

 

阻止人們自由連結的敵人還未消失

Aaron運用了他的組織能力挑戰將審查不合格的網站列為黑名單的《禁止網路盜版法案(Stop Online Piracy Act,簡稱SOPA)》,SOPA法案在議會獲得普遍的支持,並且是個立法者不願觸碰的棘手問題,但Aaron仍成功阻擋下了SOPA法案,就這樣『改變世界的男孩』成了人們形容他的代名詞。

 

以不同名義、不同的理由,打擊網路自由的事件仍會繼續發生,政治家眼中的怒火仍未退怯,許多有權有勢的人畏懼網路自由的力量,更諷刺的是,其中甚至有許多從網路獲得利益的公司也是其中一份子,因為這些大型網路公司可以從競爭者受到審查獲得利益。 

Aaron已經逝世三週年了,他的傳奇難以用文字形容,許多現今人們每天使用的科技都可以找到他的身影,他鼓舞了許多人為自由軟體、免費的資源、透明政府等議題奮鬥。他認為邁向真正的傳奇,並不是追隨主流,而是鍛造出一條人們從未發現的道路,就像是改變大學的生態遠比成為大學教授還要更困難,但對於那些真心為了後代著想的人們來說,並沒有其他的選擇,他們必須挺身而出。

 

(本文為 電子前瞻基金會EFF,依據 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美國 授權條款 授權,作者為ELLIOT HARMON,原文在此
(Cover photo credit:quinn norton@flickr CC BY 2.0)

這篇文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轉發!

About Author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