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法學教育的死胡同— —以「LegalTech」打響革命的第一槍!

0

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環,法學所能應用的領域非常廣泛,但法律畢竟是社會制度下的運作機制,常常無法即時的反映出社會變遷。

台灣法律人除了抱著六法全書寒窗苦讀,等待金榜提名外,是不是能跨出既有的想像,形塑法律生態不同的長相?讓我們借鑒美國法學院的創新思維,一起思考如何突破法學教育的發展侷限!

我們先把鏡頭帶到美國東岸— —

致力於量化統計各項法律服務的搜尋引擎:「LegalRnD」計畫,收集法律事務所中「創新服務」的相關數據,旨在培養法學生運用新科技,跳脫傳統的提供「更精準、更有效率的法律服務」。

這個指數檢索了美國前200強、全球100強法律事務所的網站,透過查詢不同類別與新創科技相關的辭彙:項目管理、流程優化、知識管理、自動化、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等,計算企業或事務所在每個類別上產生的點擊次數多寡,被視為在法律領域推動創新服務的重要指標。

可別小看這指頭上的滑鼠點擊  輕輕觸控讓你洞見下一個法律時代

這些統計數據可以清楚顯示出產業趨勢的變化。

目前,「區塊鏈創新」的高點擊量成為法律事務所最受歡迎的議題新寵。

同時身為「LegalRnD」項目負責人,以及密西根州立大學(MSU)的法學教授Daniel Linna,是位跨足多項背景的法律教育工作者。2014年加入MSU之前,Linna是Honigman(美國前兩百大公司)的股權合夥人,也曾經擔任數年的IT經理和顧問,更在過去幾年裡,在密歇根州和芝加哥舉辦無數LegalTech會議。

Linna在「LegalRnD」項目中,帶領學生將量化的數據導入法律生態系,以客觀資訊訓練法學院的學生以有條不紊的邏輯,挖掘埋藏在資訊冰山下的潛在問題,訓練法學生以專業技能對接未來的職場需求。

Linna更計劃持續性的收集企業的創新數據,並希望擴大數據的搜尋功能,這同時也有助於企業從數據中收集更多具體、更實務的分析。而他同時也表示,「LegalRnD」計畫已經獲得意想不到的關注度,並受到了全美、甚至是全球法律教育工作者的諮詢和需求。他也清楚的表明:「將數量繁雜的資訊數據化已經成為席捲全球法律市場的潮流!」

特別的是,「LegalRnD」計畫的組成團隊不僅只有法學專家,更是匯聚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各路好手。通過資料學家的和軟體工程師合作開發,堅強的技術背景加速了法律產業的科技革新,改善法律服務鏈的使用者體驗。

『念法律系,未來除了當律師之外還能做什麼?』

我們再把鏡頭轉回台灣 — —

許多大學生在校園期間沒有明確領域的偏好,而出社會後選擇跟本科無關的職業的大學生更是所在多有,這說明了台灣教育體制存在著嚴重的學用落差,造成高等教育的資源浪費。

「強化實務經驗,讓產學接軌」更成了現下台灣教育最熱門的顯學。

LegalTech的深化,是否能成為法學生教育與職場之間的擺渡人?

對於接受傳統法學教育洗禮下的學子來說,既有的選才制度,不僅讓未來求職方向單一化,更進一步限制了法律人的發展可能性。而我們是不是可以參考國外案例,用新科技為法學教育注入動能,期待如此能為台灣的法律產業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

 

CoverPhotoCredit: CC0

這篇文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轉發!

About Author

信奉開放與分享的哲學,持續關注IP Law/Fashion Law/LegalTech/Startups 領域,期許自己成爲不一樣的法律人。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