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Legal Tech有哪些,與一些個人觀察

0

CoverPhotoCredit: Free-Photos, CC0

先聊聊在做台灣法律科技畫的心智圖時有哪些觀察:

下圖是目前粗略的分類,事實上有許多公司/團隊,所提供的服務不只一項,為了易讀就暫不細分,但若要是少了哪間公司或團隊,都要再麻煩大家多多提點了! 😉 

筆者自製,可點擊顯示大圖(07/25製)

註:法易網與評律網因已暫停服務,因此用不同顏色標示

  • 目前台灣的Legal Tech服務B2B模式較多。
  • 但事實上,許多服務在分類時,到底屬於B2B或是B2C感覺越趨模糊
    譬如,判決搜尋可以是提供給法律從業人員,但相信應該也會有未委任律師的當事人使用;
    智財評價可以是協助事務所完成交易的工具,也可以是權利人自行評估的工具;
    Law4TW擬定契約,還有商標申請的服務也都是同時兼具輔助事務所或直接提供當事人服務的平台。
  • B2C的LegalTech目前較多在智財類的服務
  • 確立獲利模式的Legal Tech都已有多家競爭業者,但是否真正有獲利,無從得知
  • 如果將法律產業分為核心和外延,核心譬如:媒合、案件管理等; 外延譬如保險、借貸、工商登記等,都還有許多值得投入的領域。國外甚至投入法律產業的商業開發領域與訴訟融資領域,讓法律產業的商業模式更加多變。

    By: David Curle, Director of Market Intelligence, Thomson Reuters Legal

再來分享筆者最近身邊剛好發生的事,或許和Legal Tech發展的觀察能夠扯上一些邊:

第一個小故事是,朋友分享了透過知果果申請中國商標註冊的經驗,整體來說「使用者體驗流程很順暢」!這也表示將來台灣的品牌經營者可以不用經過台灣的事物與中國的事務所,直接上網搜尋知果果,一步步填完資料,就能夠完成申請。

第二個小故事其實也很類似,朋友是間外商公司的經理,因為他們和西班牙合作的公司有些商務上的糾紛,但是雙方居然沒有簽訂契約,當然有就沒有白紙黑字的約定準據法還有訴訟管轄法院,於是乎在台灣的他要處理這起糾紛找台灣的事務所幫忙,但顯然如果透過台灣的事務所各方面成本會比較高,所以最後他用Google翻譯邊確認他久未使用的西班牙語開始了網際網路帶來的無國界找律師之旅…

過去國際化-世界是平的,這件事在法律產業鮮少讓我們有感觸,可是當網路上法律服務的平台增加,語言的障礙被彌除後,使用者在選擇時,在一般情況下較無利害關係時,大概都會選擇在網路上低成本、快速的服務了,至於這樣做對於當事人的權益保護或智權佈局是否完整,或者可能產生疏漏,西班牙提供律師諮詢的平台服務好不好,都是擁抱Legal Tech後可以再觀察的,也或許之後法律產業不可避免的對於「使用者體驗」、「平台經濟」要有越來越多的討論了。

這篇文對你有幫助嗎?歡迎分享轉發!

About Author

喜歡法律與哲學的宇宙人,但更熱愛創新所帶來的新事物,正努力向各界學習,過著只有一生的Start Up Life。 My motto: “Don't limit your challenges; challenge your limits.” ― Jerry Dunn

Comments are closed.